口述档案:“银针施仁术,笔墨承岐黄”——杨兆民教授专访

发布者:种金成发布时间:2019-06-12浏览次数:9815

杨兆民教授简介

       1928年5月生,江苏太仓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55-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医科班进修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至1998年退休。主要进行针灸专业的针法灸法的临床、教学和实验研究工作。擅长中医针灸,提出了针灸临诊“五辨”和论治“八法”,主编参编多部针灸学教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19年5月30日,我校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在仙林校区正式启动。第一期专题采访对象为我校92岁的杨兆民教授。

杨兆民教授接受采访

      采访伊始,杨教授回忆了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创建的历史背景、当初报考我校的有关招生条件和参加考试、录取、入学的经过,重温学校初创时期全校师生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在这时期的求学之路上,杨教授与领导、老师、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杨教授谈到同班60名同学中,7名已留我校工作的同学被抽调赴北京中医学院等单位任教,支援兄弟院校的建设。虽然他们不在母校任教,但在工作中还是时有联系。杨教授还述说了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吕炳奎、我校首任校长承淡安、副校长由崑等前辈领导对我校创建和发展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缅怀他们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


杨兆民教授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期间和工作初期阅读的书籍

      接着杨教授对第一期中医进修班毕业生留校工作和有关教学、医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讲述了当初编写高等中医药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情形。杨教授谈及被派去江苏省中医院跟承淡安校长学习“知热感度测定法”,庆幸能够“零距离”跟一代宗师学到一些平时不易学到的学术精髓;作为首批留校、首批从事针灸巡回教学的老师,杨教授深情回顾了由崑校长倡导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教学法的推广,以及在全国首创的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针灸巡回教学。随后,杨教授介绍了《针灸学》教材编写及出版情况。最后对我校的针灸门诊部、针灸实验医院、针灸推拿医院的变迁情况,以及我校针灸系成立、南京中医学院附属针灸推拿医院(江苏省针灸推拿医院)的创建过程进行了回顾。



杨兆民教授与口述历史档案工作组师生合影

      作为一名6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杨教授一再叮嘱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同时教导学生要多读书。他说:“我爱读书,爱买书,不读书是不行的,书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走好中医路,读书是第一步。

      整个采访交谈过程中,杨教授流露出对中医事业深深的挚爱之情。65年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的创办,开启了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先河,一代又一代南中医人传承国医精粹、培养杏林英才。作为新时代的南中医人,需要我们学习前辈的光荣传统,淡泊名利,爱岗敬业,无限忠诚于党的中医药事业的精神——薪火相传,遍撒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