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第十七个“6·9”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憧憬,回顾并致敬那些为中医药文献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其中宋立人研究员的口述历史,为我们揭示了《中药大辞典》撰写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
笔者在策划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专题展览时,打算从70000余份腊叶标本中精选100份用于展览。在整理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标本的左上角标注了一排数字编号,后来得知这些有编号的标本是早年学校在编撰《中药大辞典》时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搜集、采集、制作而来,共计5000余份。看着一份份凝聚着南中医师生、中药资源工作者智慧和汗水的成果,我们突然有了灵感,何不把腊叶标本展示巧妙地与《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的编撰联系起来?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些标本的价值、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专程访问了《中药大辞典》编写组副组长和《中华本草》的总编: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我校原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宋立人研究员。
2023年4月21日下午,我们怀着敬意和期待来到了宋老家中,准备与他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我们知道宋老平时都有午睡的习惯,但在那天,宋老为了我们的专访,特意取消了午睡。当我们到达时,宋老已经精神矍铄地坐在客厅里,微笑着迎接我们。这份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我们的重视,让我们深感荣幸。
1 编号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把那些带有编号的腊叶标本逐一呈现在宋老面前时,他的反应让我深感震撼。他的眼中闪烁着欣喜与专注的光芒,仿佛这些标本是他多年未见的挚友。宋老一一拿起这些标本,如同品鉴艺术品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颜色以及那些细微的性状特征。他轻轻抚摸着这些标本,仿佛在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宋老开始娓娓道来:“为了编纂《中药大辞典》,我们深知中药标本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了由中药系教师组成的采集团队前往各省征集药材标本。这些教师中,包括后来成为我校副校长的龚惠明老师,也亲自参与了采药活动,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只为寻找那些珍贵的中药材。王春根、王永珍、孙鹤年等教师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负责药材的采集和鉴定工作,确保每一份标本都准确无误。采集到的标本一般通过邮局寄回,有时标本甚至比采集人员更早到达目的地。这些标本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比珍贵的资料。为了妥善保存这些标本,编写团队在阁楼上专门开辟了一个标本室,并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宋老对我们带去的标本表达了深深的感叹。这些标本,不仅是科研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医药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视角。宋老提到,像野菊花、砂仁等药材的标本保存得如此完整,确实难能可贵。这些药材标本的保存状态,反映了当时采集、制作和保存技术的精湛,也体现了中医药工作者对药材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科研工作的认真态度。
2 编书的缘起
宋老在谈及《中药大辞典》的编写背景时,深情地回顾了那段充满挑战与奋斗的历史。自《本草纲目》刊行四百年来,中医药领域缺乏一部全面、系统的本草工具书,这极大地限制了科研、教学和临床应用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工作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遭遇了重重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第一期中医临床师资进修班的王新华老师提出了编写《中药大辞典》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因为它不仅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代表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宋老强调:“当时编写团队由一群年轻有为的教师组成,我们大多出身中医,虽然对中药的了解相对有限,但我们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却无比坚定。我们凭借这股热情和责任感,克服了种种困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完成了《中药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了丰富的药材标本,并对每一种中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更考验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3 团结的力量
宋老回忆道:“在编写《中药大辞典》的漫长过程中,领导的坚定支持和同事的紧密合作无疑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特别是由崑(曾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和张克威(曾任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党委书记)两位领导,作为我校的创建者,他们的付出和贡献令人肃然起敬。由崑同志,身为部队出身的领导者,不仅拥有坚定的部队作风和强大的领导力,更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他深知群众的力量,总是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挑战。我记得在寒冷的冬夜,当大多数人早已进入梦乡时,我们还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为《中药大辞典》的编纂而忙碌。此时,由崑同志亲自生炉子,为我们驱寒送暖,他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张克威同志同样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他总是说:‘你们缺少什么,我来想办法,你们是第一位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倍感鼓舞。在两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请教,共同为《中药大辞典》的编纂贡献自己的力量”。
4 艰苦的编撰过程
在宋老的深情回忆带领下,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建校初期的50、60年代:“1958年,学校由南京市朱雀路邀贵井14号迁至汉中门,这一重大的地理变迁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标志着我们开始了编纂《中药大辞典》的漫长征程。由于团队成员大都出身于中医领域,对于现代科学的知识相对生疏,并且当时国外书刊的获取极为有限,这给我们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我们并未因此而退缩,不仅深入挖掘了国内的中医药资源,更放眼全球,广泛参考了国外的药理、化学资料,如CA(《化学文摘》)和BA(《生物学文摘》)等权威文献,甚至涵盖了印度等国的中药研究文献。每一种药材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包括其化学成分、性状特征、原植物或原动物名等。我们深知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因此进行了详尽的归类和整理。
在编纂《中药大辞典》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中药定名的问题。中药的原植物(动物)来源极为复杂,常常出现一种中药对应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种属的情况,而历代本草著作对于这些药材的记载又常常不统一。中药的命名既有地方名、药材名,也包含了本草古籍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各种名称。在整理原植物(动物)学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早期资料存在错误和过时信息,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确保《中药大辞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决定重新核实和修改这些学名。我们特别注重区分药材名和原植物(动物)名,避免混淆。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植物研究所专家们的宝贵支持和深入合作。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特别感激能够向黄胜白老师请教,黄胜白老师是中科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是全国闻名的药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当我骑着自行车去拜访他时,他总是热情地接待我,就像讲课一样耐心地解答我的每一个问题,无需任何备课。黄老师每次都能给我至少讲2个小时,他对于中药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天名精”,连化学成分都背得出来,他强调中医一定要科学化,这一观点深深影响了我。此外,我还经常到南药(现中国药科大学)找叶三多教授请教。叶教授是生药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对于中药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当我向他解释我们正在编写一本中药工具书时,他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支持。叶教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编写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编写《中药大辞典》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面临中药定名的问题,在药理、化学方面,为了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们也急需找到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审稿。幸运的是,在由崑、张克威等领导的帮助下,我们成功邀请到了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化学教研室的权威专家,如刘天培、饶曼人、丁绪亮、杨树信等。他们的加入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使得编纂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帮助,我在南京到上海等地不断奔波,积极请教多位中医和西医方面的专家。尽管有时也会遭到拒绝,这无疑增加了编纂工作的难度,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坚信,只要我们持续努力,总会找到愿意帮助我们的专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确了编写的方向,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我们最终确定了《中药大辞典》的编写体例,即按照“名、植、性、用”四个主要部分来组织内容。这四个部分分别对应药材的名称、植物学特征、药性和用途,这样的编排方式使得每个方面的信息都能够得到清晰、有序的呈现。我们深知,这部辞典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对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个词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达到‘条条追根、字字落实’的高标准。最终,《中药大辞典》得以成功编纂完成,我们为能够参与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5 完美的落幕
宋老回顾说:“编写《中药大辞典》的经历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见证了中医药事业的成长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医药工作者的智慧和勇气。编写过程中,领导的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以及跨学科的合作精神,共同铸就了这部杰出的作品”。《中药大辞典》的成功问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时中药学的研究水平,为中医药事业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不仅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工具书,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瑰宝。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大辞典》于1977年正式出版,第一次印刷的12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至今,《中药大辞典》已先后印刷20余次,印数超过130余万册,被译为多国语言畅销海内外。然而,令人敬佩的是,尽管这部辞典影响深远,但书上却始终没有出现任何一位作者的名字。这是因为,如宋老所述:“编写之初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写个人,只写编写组。这个决定体现了我们团队的集体精神和无私奉献,也彰显了中医药工作者的谦逊和务实”。
宋立人研究员在我们带去的第一版《中药大辞典》上欣然寄语
后记
2023年5月18日,“博览本草 赓续医脉”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展如期开展。展览以“自然馈赠——标本采集制作”为开篇,通过原创视频和用具实物,向观众展示了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过程。“本草之美——70载标本展示”部分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岁月痕迹的标本世界。展览的第三部分是“春华秋实——本草巨著问世”。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不同版本的《中药大辞典》和《中华本草》,以及编写过程中使用的卡片和部分原稿。不幸的是,宋老在展览后一个多月离世,这份珍贵的视频资料也成为了宋老生前最后的声像档案。2023年10月25日,宋老的女儿和外孙女来到学校,详细参观了此次展览。她们在参观过程中不断驻足欣赏,与展览中的标本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深厚的共鸣,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口述视频